光動力療法的發展歷程
點擊數:36542015-02-28 16:16:30 來源: 安徽養和醫療器械設備有限公司
早在1900年,Raab就發現了光動力學反應,1910年,Hausmann報道了血卟啉(HP)引起的光動力學損傷作用。但直到1960年Lipson制備出血卟啉(HPD),并于1966年探索性地應用于腫瘤治療以前,人們只對HP或HPD的腫瘤熒光定位作用感到興趣。
1976年,Kelly用HPD-PDT治療了一例復發的膀胱癌,觀察到治療后病變組織壞死脫落,而周圍的正常膀胱粘膜未受損傷。這一結果引起了一些外科醫生的高度關注并立即開展系統性的研究。
1978年,美國紐約Roswell Park癌癥研究所Dougherty領導的研究組,首次對113例皮膚腫瘤的HPD-PDT研究結果作了完整的報道,1980年日本東京醫科大學Hayata(早田義博)領導地研究組首先為13例支氣管肺癌患者進行了內窺鏡下光動力治療。他們的創新性工作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重視,很快帶動起一波研究熱潮,對這項醫療新技術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。
1982年,國際抗癌聯盟(UICC)首次將PDT專題列入第十三屆代表大會議程,擴大了這項新技術的影響。當年,美國人創立了激光醫學研究基金(LMRF),重點資助PDT的試驗和醫生培訓,為該領域的研究項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。從此,世界各國的許多研究組在政府或民間團體的支持下,對這項技術進行了一系列的積極探索,做了大量的基礎實驗和臨床研究,并著手相關藥物和設備的開發研制。
1984年,Roswell Park癌癥研究所從HPD中分離出高效組分,命名為Photofrinll(即商品化的PHOTOFRIN)。自那里起,世界上各主要的光動力治療臨床研究中心大多使用Photofrinll作為基本的光敏劑開展工作。
1986年,各國科學家在日本共同發起成立國際光動力學會(IPA),正式宣告又一次新興學科的誕生。迄今IPA已舉行了8屆國際學術會議(通常每兩年舉辦一次)。在每屆IPA會議上,都有數百篇PDT研究報告發表,其內容涵養了光化學、光生物學、光工程學、生物醫學工程學、藥學、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等廣泛的相關領域。當然,在其他許多相關學科的國際學術會議上,PDT也經常成為會議的重要議題之一。
我國對光動力治療的研究起步并不晚,完成的臨床病例數更堪稱世界第一,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經出現過一個研究熱潮,但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,研究規模和人員隊伍都明顯萎縮,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都轉入低潮,目前國內仍堅持這方面研究的單位和專業人員都屈指可數,且大多舉步維艱,與國際上的活躍發展的態勢鮮明對照。
目前,在歐美日等許多發達國家,光動力治療作為一種腫瘤治療的新技術,己經獲得政府主管機構的審查批準,在越來越多的醫院已成為一種新的常規治療手段,基礎研究不斷深入,臨床應用日益廣泛。產業界也在加快新型光敏藥物和配套設備的研制步伐,以滿足醫療市場不斷增長的需要。